日本的母親愛把自己的小兒子稱作為“親愛的我”。如果不經意間聽到這個稱呼,還會認為這是個有趣的昵稱,但細細想來,的確有些怪異。至少在歐美人看來這是個無法理解的稱呼。
就這個稱呼,有很多種解釋。筑波大學的我妻洋教授認為這是母親將自己和兒子視為一體的表現(xiàn)。也可以理解為將兒子和自己視為一體的證據(jù)。因此才會沖動地用“boku\\\"(注:boku這個詞在日語里是“我”的意思。是男性用語。日本是一個男女差別很大的國家,日語中的男女用語差別很大。女性在稱呼自己時用“watashi”)來表達這種感情。
按照我妻洋先生的分析,日本的母親有很強的將自己和孩子視為一體的傾向。比如孩子在進行智力測驗時,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。孩子答得不好,在一旁的母親就會跟著著急,如同自己答錯一般。問喜歡什么,孩子回答“巧克力”,母親在一旁就會顯出不好意思的神情,如同自己回答是“巧克力”一樣。
但是,如果換成是個女兒,就算再疼愛也沒有聽說把她稱為“親愛的我”的。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講,母親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能變成男性。也就是說,通過將兒子同自己視為一體,來實現(xiàn)這種不可實現(xiàn)的愿望,在潛意識中尋求補償。講到這里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日本的母親稱自己的小兒子為“親愛的我”了。
由此可見,在日本,母親和兒子的心理紐帶是非常強的。母親過分地照顧兒子,兒子過分地依賴母親,這就產生了經常所說的“斷不了奶的男人”。事實上,在當今社會,越來越多的年輕男子走進了這個行列。
據(jù)說現(xiàn)在的青年男子連和女朋友約會的地點自己都不能決定,這自然遭到女人們的恥笑。這就造成了女人“不想結婚”,男人“想結婚又結不了”的社會怪現(xiàn)象。這勢必要歸罪于那些到了一定的年齡,仍離不開母親的“斷不了奶的男人”。而造就這類“人才”的母親,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。把日本的未來交到這樣一批年輕人手中,試問誰能放心呢?